一个家族与一门绝艺
——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断而复续的故事(1)
“陈家沟根本不是在山沟里!”看完梁家辉主演的《太极》系列电影,广州陈正雷太极会馆的几位河南籍教练幽怨道。
这是陈家沟和陈氏太极拳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,讲的是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传拳杨露禅的故事。
关于陈家沟的电影故事,本来应该再早30年——如果1982年电影《少林寺》上映的时候,电影《陈家沟》也能如期一起推出,陈氏太极拳门派的历史也许会早一点改写。
1979年前后,廖承志向香港电影界人士建议,可以拍拍少林寺。当时香港导演陈文接了招,在准备《少林寺》的同时,他也看中了陈家沟的故事。
接待陈文的是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和温县体委的王庆太。
“那是1979年的事。我和温县体委的王庆太去郑州,给陈文讲了三天,最后他选中了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申如、陈恂如‘双英破敌’的故事。”2013年8月17日晚,焦作,陈正雷给四百多名弟子学员讲完太极内劲的理论课后,讲起了这段往事。
陈家沟的拍摄计划,砸在了《少林寺》的选角上。
《少林寺》试片时,陈文所属机构的负责人请来一堆武术界、影视界的人试片,大部分都说好,只有武术界的人不同意,原因是演员打的少林拳“没有一点少林拳的味道”。
“陈文说实话了,用的全是河南京剧团的演员。董事长一听,恼了,拿起火机,把拷贝片烧了,罚了陈文5000港币。”陈正雷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的时候,充满了各种遗憾。
《少林寺》重拍,导演换成了张鑫炎,《陈家沟》泡汤。
“难道我们真的就做活化石、大熊猫,守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日子?”2013年8月20日“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”开赛前,陈正雷的儿子陈斌在“弟子理事会”上探讨陈氏太极拳的未来。陈斌出生前一年,即1978年,陈正雷在湘潭初见顾留馨时,曾做过邓颖超等人太极老师的顾留馨,还以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这一脉已后继无人!
2009年6月,陈氏太极拳“四大金刚”的陈正雷和陈小旺一起入选陈氏太极拳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”。
这次的“太极拳交流大赛”,同为“四大金刚”的朱天才也来了,独独缺了王西安。几天前,他刚在距离焦作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温县县城,做了七十大寿。看到三位大师站在台上,台下一片叫好。
传承,这是陈氏太极拳四百年的关键词,而七十多年前,陈家沟的太极拳的确曾走到断裂边缘。
不回去传拳就断了
“我1949年到这个村时,就没见着谁练拳。”张蔚珍是1964年之后陈家沟支书,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讲述:1941年,陈家沟遭蝗虫灾害,两年绝收,人们吃草根、树皮,为了活命,青壮年都外出逃荒要饭,往西安去的人多,“现在在西安的可能还有近千口人”。“穷练文,富练武”,肚子都吃不饱,太极拳就完全衰败了。
没人练拳的原因还与时局相关。“1945年这里第一次解放”,八路军赶跑了国民党,开始搞土地改革。不久,“还乡团又回来了”。共产党上太行山,到1946年,才“二次解放”。1949年,打土豪地主,分田地房屋,那些逃荒要饭的看情况好一些了,到土改时,才回来一些,有了快700口人。
“那时也没什么人练拳,都是开荒地,搞生产自救。有些地主被打死了,群众有点害怕,政策还不稳。”张蔚珍说。
直到1953年,张蔚珍在陈家沟学校上学,几个老师请村里一个叫王雁的老头到学校偷偷教拳,那是张第一次看到什么叫太极拳。
对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来说,195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年份。这一年,陈氏太极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回到了村里。
陈照丕的经历颇传奇。他是1893年生人,自小跟父亲陈登科、叔祖陈延熙、三叔陈发科练拳。1928年,北伐成功,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,并成立中央国术馆。据《太极往事》一书作者季培刚记载:许舜生特意到南京征求同意,成立北平国术馆。原来在北京教拳的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如杨少侯、杨澄浦,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,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等人,纷纷南下。陈照丕1928年到北京授拳。一年后,陈照丕因为要去南京授拳,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,推荐其三叔陈发科来京。陈氏太极拳由此在北京生根、传播。
1938年南京沦陷,陈照丕曾返家,在地方抗日武装范庭兰的部队里教大刀。《温县志》记载:平时,陈照丕教授战士们武术,训练战士们的近战本领,尤其是大刀用法。作战时,陈照丕亲率敢死队出生入死……
河南不少省级机关在洛阳,1940年,陈照丕又被好几个单位请去洛阳教拳。两年后,被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张含英(1949年后曾任水电部的副部长)请到西安。张含英给陈照丕安排的职务是保管员,有工作,开工资,拳是业余时间教。
一直到1948年,西安黄河水利委员会迁到开封。陈照丕随着机关“参加了革命”,连人带马,全部归共产党接收了。陈照丕也就一直在开封工作,直到1958年回家探亲。
回家一看,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人练拳。陈照丕心急如焚,回去就向单位提出,要退休回家传拳。
“管人事的干部告诉他,你现在回去,只能拿40%的工资。那时他工资是40块钱,按新政策,再有三四个月,就可拿到60%。我五伯说,你不给我钱我也要走,不能让太极拳在陈家沟断了。他退休工资才拿16块钱。”陈正雷回忆到。
陈照丕回家,马上在家里成立了一个练拳点,开始教太极。“那时得有三十多个青年人跟他学。老头子分文不取,教得很认真,他怕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了。人多了,他就给取了个名字,叫业余体校。”张蔚珍对当时学拳的人如数家珍:“王西安、朱天才、陈小旺、陈正雷、陈德旺、王天宝……那时也不分陈姓、外姓,只要你愿意学他就教。”不过,温县作家、太极拳研究者崔春冬的记忆是,陈照丕教拳时,村里人会自动在大门口设个岗哨,不许外村人入内。
【未完待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