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年以前读拳谱,看到有人把太极云手写成"运手″。
记得还读过一文,长篇大论。称云手是太极"母式″。
当吋茫然且不求甚解。如今习拳多年。最近仔细揣摩对比了混元太极的大圈→新架中的小圈→老架中不显的圈,发现了原来同一招式,圈可大可小,甚至可以缩至意念在身体内的一动。关键看你怎么运动你的身、运用你的心。
云手也天天练。左云手,右云手;进步云手,退步云手;定步云手,活步云手。前后左右云手转换时,身体可象陀螺似的转,而手型身形却始终可以做到攻防兼备。云手跟緾丝功是相通的,把定步的缠丝功结合进去,运动过程中可以从大圈到小圈,从手划出的圈到身体走出的圈,从肢体运动形成的可见的圈到体内意气运行的无形的圈感,真是圆转自如。现在一招云手习练下来,从形到意、虚实转换也尽在其中 。
啊!现在终于可以把“运手”、“母式”的内涵串起来了,而且发现它们实际暗含着太极修炼的三重表象和三阶递进:
手动→身动→意动。
运手→运身→运心。
中国字"云"加了一个走之旁变成了"运″字,它在太极里面的意思则是通过心意活动让散漫的肢体运动有了神、有了旗帜,活起来了。而正是通过这个走,在习练太极过程中,走心、运心,云手成了运手,形有了意,我们的技艺才有了长进、修为才有了提高。中国人造字用字很讲究哦!!!
以百斤之力击中沙袋,亦可以虚握之拳轻触沙袋,意到气到而劲可不发。一样的招式两种打法,健身攻防两相宜。
这就是运的妙处,哈哈。